BOB半岛·(中国)官方网站
 
 
新闻中心
分类

新闻中心

半岛BOB军营观察丨野外驻训:“公物仓”有了升级版
编辑:admin 时间:2025-08-04

  BOB半岛强军兴军,保障先行。野外驻训作为年度军事训练的重点内容,也是检验部队整体战斗力的重要窗口。过去,“搬家式”驻训、器材大供大补、设施大拆大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,造成资源浪费,分散官兵精力。

  自2022年以来,聚焦服务练兵备战半岛BOB、盘活闲置资产、实现共享共用,全军在不同类型单位开展“公物仓”试点建设。各级通过优化建仓方式、规范管理形式、完善运维模式,最大限度发挥“公物仓”减负担、控成本、增效益作用。

  试点单位以“公物仓”建设为突破口,打造演训保障基地化、物资配置集约化、公共服务社会化保障新模式,搭建跨军兵种、跨专业训练保障平台;构建多兵种联训联保体系,实现对训练场地的统一规划、重点开发、共同使用,对训练器材、生活设施、油料弹药等物资的集中供应,推动驻训场地、新型训练装备器材、生活型资源等统建统管共用,减轻部队人力、运力、财力负担。

  如今,“公物仓”建设迎来升级版,逐步建成集油料、医疗、能源等战场保障于一体的“一站式”保障链,实现通用物资“一仓统管”、专用器材“模块配载”、保障需求“一键响应”。从分散粗放式保障向体系精准式保障转变、从“被动供给”向“主动服务”转变,保障模式持续升级,“公物仓+”让部队驻训保障更加便捷。

  来自军委、陆军等5级机关保障部门人员齐聚一堂,共同研究探讨战训保障型“公物仓”建管用新模式和训练基地配套服务“一站式”保障新路子。

  “这是陆军首次组织的训练基地‘公物仓’建管用集训,旨在全面总结‘公物仓’建设经验做法,部署战训保障型‘公物仓’建设任务,推动陆军资产管理工作创新发展。”陆军后勤部领导介绍。

  抵达驻训地,陆军某部一支集训队前往“公物仓”保障点,按照“网上订单”,迅速请领住宿帐篷、办公器材、炊事用具等生活工作物资。当天,战士就吃上了连队炊事班烹饪的热饭热菜。

  驻训当天吃上热饭热菜,本是保障链条上的“小事”,却一度成为部队反映较多的“驻训难题”。如今有了“公物仓”,部队日行千里,抵达驻训地便可根据提前上报的订单申领物资,官兵“拎包入住”驻训场的期盼成为现实。

  该部物资筹备展开后,保障部请领物资后发现,部分物资出现紧缺,他们再次向“公物仓”补充申领物资。

  作为物资预置的新模式,“公物仓”从零星保障到整建制保障,从“可选项”转变为“必选项”“首选项”,保障能力升级;作为“借用方”的驻训部队,从观望到尝试、从接受到认可,经历了一个认知转变的过程。

  “平时驻训物资保障可以依托‘公物仓’,打起仗来去哪儿借呢?”建仓之初,一些驻训部队也曾提出异议。

  为了防止“保姆式”保障,该基地组织驻训单位集中研究入仓物资清单,对标“战备携运行标准”,经过研究论证,梳理形成5大类33个品种物资“共享清单”,基本涵盖部队驻训携运行标准外的物资需求。

  “‘公物仓’不仅是物资库房,更是战斗力生成的加油站。”陆军某旅干部罗德伟告诉记者:“以前部队‘逢训必买、逢训必搬’,前期筹备物资便需数日,如今有了‘公物仓’,我们线上申请、线下领取,减少携带物资数量,部队准备物资、安营扎寨的时间大大缩短,官兵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训练。”

  罗德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作为今年首家整建制进驻基地驻训的单位,他们一次性借用4类1400余件物资器材。经测算,节省汽车运力约90辆次,较以往营地开设时间缩短2天。

  如今,提前预订“公物仓”,已在部队上下形成共识。越来越多的驻训部队通过“网上预订”解决携行、开设营地难题。

  “通过‘公物仓’建设,我们探索搭建集约管理、定点支援、快速反应、循环使用的‘一站式’驻训保障链条,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。”该基地领导说。

  “公物仓”库区大门上,“艰苦奋斗、勤俭建军”8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。负责“公物仓”物资管理的某基地军需营房科科长带领管理员,对驻训部队交还的物资种类、数量半岛BOB、损坏内容,逐一检查、登记造册。

  “作为物资‘管理方’,我们要对归还物资进行清点,让部队借用物资更放心。”这位科长说半岛BOB,“公物仓”不仅是存储物资的大仓库,更是驻训物资的统筹平台,是盘活资源的有效途径,让旧资产焕发了新效益。

  3年来,该基地建设的“公物仓”先后保障50余个单位,借出物资4.5万余件,探索走开“集约式保障、套餐式服务、便捷式驻训、委托式运营”的保障路子。

  记者跟随科长进入库区内部,只见货架上分区摆放野营物资、设备器材等物资共计6类3万余件,设备配套、功能齐全,俨然一座新型“军事物流中心”。

  “物资体量大,清点回收难;损坏率高,检查维修难;人手短缺,上架归整难……”这位科长告诉记者,“物资保障难在管理和维护,旧资产更是如此。”

  为让物资“使用寿命”更长,该基地对部队“借用申请、借用审批、借用交接、借用归还、报废处置”等7项内容进行细化规范,确保物资完好率、提升使用率。

  他们升级运维模式,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,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,遴选地方工作人员参与拓展维护管理力量。

  为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,他们联合军队“公物仓”管理系统研发单位、军队现代资产管理及现代军事物流信息系统,打造资产管理信息平台。通过录入资产器材数量、型号、图片、质量等信息,实现“可视化”动态管理保障模式。

  在“公物仓”一个角落,管理员李白冰正在扫描物资识别码。他身旁的大型显示屏上,实时“跳动”物资出入库情况。

  “考虑到部队驻训‘潮汐性’较强,每件物资借用通常不超过3次,所以我们没有引进穿梭式货架。”该基地一位领导介绍,为了节约维修经费,他们还派人赴生产厂家,学习缝补焊接技术。

  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模式半岛BOB,推动“公物仓”在全军推广使用,“一站式”保障链条加速搭建成形。

  来自军委机关的数据显示:截至目前,全军建成一批战训保障型“公物仓”,入仓资产达10万余件,累计借用近8万件次,保障练兵备战效益明显。

  在物资入库上架之初,对于如何分类、如何摆放,试点仓库管理员之间曾展开争论,大家最终达成共识:随着保障范围的拓展、管理模式的升级,“公物仓”正在成为部队应急救援的“预置仓”。

  据介绍,针对建制单位整体需求和抽组分队的“零星需求”,他们论证形成“套餐”与“零点”相结合的入仓资产清单,提高服务保障便捷性和实效性。驻训部队可根据任务类型,从“公物仓”内领取模块化“物资套餐”。

  那年夏天,东北部分地区出现洪水灾害。北部战区陆军多支部队闻令而动,从驻训点收拢部队,迅速装载抢险物资,顶风冒雨加入抗洪队伍。

  今年1月7日,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,和武警部队官兵、民兵克服高原高寒等困难,迅即出动,配合地方展开救援。

  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,更需要通过预置物资实现高效保障。着眼任务实际,让各级更加坚定“模块化”存储物资的决心。

  走进仓库,记者发现,某区域的物资按照抗洪抢险、疫情防控等多种类型的“模块”分类存储。

  “帐篷、折叠床、发电机等各类任务物资器材,按照类别摆放,一旦遇有紧急情况,通过铁运、机载远程投送,保障效率有效提升。”某基地营房科华助理告诉记者,“公物仓”助力部队快速反应,让服务定位直指向战为战。

  “‘公物仓’保障领域,不能止步于床架、帐篷等野营设施,应延伸扩展至弹药、油料、实体靶标等战备训练物资范围。”今年初,一位指挥员提出“公物仓+”升级保障模式,引发大家思考。

  “如今,部队跨区驻训、基地化演习频度增加,对物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。”某基地油库负责人闫立锋给记者介绍,油库启用之初,储量不足3000立方米,“油料一收就满、一发就空”,部队“以油定训”矛盾突出。那年驻训,陆军某旅因训练强度增加,驻训第4天便前往油库请领油料。

  油料是战争的血液。某基地对标承训能力,精准测算储量,对油库进行了扩建,全面部署“军油物联网平台”,对油料收发储全过程实施智能化管理,确保满足部队练兵备战需求。

  作为推进训练基地保障现代化的重要探索,“公物仓”保障减轻部队负担,体现保障力向战斗力聚焦的实战化要求,这一创新实践,正推动部队练兵备战质效不断提升。

  当前,资源配置分散、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,是制约战斗力生成的堵点之一。必须以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,打通资产管理“任督二脉”,让每一分经费都转化为战斗力。

  破除思想藩篱,树牢“全军一盘棋”理念。强化“资源姓战”导向,摒弃“部门所有制”思维,打破军兵种、部门之间的藩篱,以战斗力标准衡量资源使用效益。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,对资源闲置率高的单位亮“黄牌”,倒逼形成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共享文化。

  打造共享枢纽,激活“沉睡资源”。共享机制的关键,在于构建高效调配网格。借鉴地方“公物仓”经验,搭建全军统一的资源调度平台,形成“区域调配中心—基地节点—部队末端”三级联动体系,实现需求即时发布、资源智能匹配、调配一键完成。推行“信用积分”激励制度,对主动共享单位给予支持奖励。对于设备器材、训练场地等资源,可建立“资源池”动态管理,实行跨军种“一站式”申领,确保一切资源向打仗聚焦。

  插上科技翅膀,实现资产“全息管控”。科技是提升资产管理效能的倍增器,可为重要资产嵌入“智能身份证”,运用大数据分析资源使用规律,构建智能化调配模型,精准预测部队需求,变“被动调拨”为“主动推送”。通过智能预警系统识别闲置资源,自动推送至急需单位;建设无人化仓储,实现物资自动盘点、快速配送,让“沉默的仓库”变成“流动的战场”。

  强化制度刚性,确保长效运行。共享不是“一阵风”,必须依靠制度固化成果,明确共享范围、责任主体和办理流程。建立共享监督问责机制,对制造“资源壁垒”的单位和个人批评追责,对落实有力的给予奖励。建立平战衔接专项预案,梳理战时物资保障清单,确保一旦有事,资源可快速集中调配,让“训练场”与“战场”保障无缝对接。

  以“公物仓”建设为抓手半岛BOB,通过制度创新、技术赋能、管理升级,彻底打破“条块分割”,才能实现资产保障从“粗放式”向“精准化”跃升,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实支撑。

  盛夏,西北戈壁风中带寒。第76集团军某部一列运输车队历经数天长途跋涉,到达喀喇昆仑脚下的新疆军区某战训“公物仓”。

  该部张连长跳下车,手拿一份物资清单,找到该仓库负责人田运成。说明来意后,他很快领到驻训所需物资。

  2022年以来,在上级安排部署下,新疆军区探索建立“公物仓”服务保障模式。张连长所在单位,这次享受的正是跨单位保障的“红利”。

  “带你看看‘公物仓’长啥样!”记者跟随张连长走进“公物仓”。一进门,只见数千平方米的库房中,从防寒帐篷、制氧机等高原物资,到折叠床、野战桌椅等日常生活物资,可谓应有尽有。

  田运成告诉记者,这些固定资产均属仓库,部队只需向“公物仓”信息系统平台提报需求,后台工作人员线上协调距离驻训场最近的“公物仓”,根据库存数量按需分配。

  “这么多物资几个人能管得过来吗?”面对记者的疑惑,田运成带记者来到仓库管理室,登录“公物仓”信息系统平台,只见驻训部队提报需求、物资库存等信息,一览无余。

  田运成介绍,他们将这些物资赋予资产信息标签,一一制作条码、录入系统平台,实现“库存信息及时更新、申用调配随时办理、出库入库全时监控、使用情况实时公布”的管理模式。

  说话间,张连长已带领官兵将请领物资装车完毕,官兵们正给运输车紧固雨布、加装防滑链。

  部队抵达驻训地后,高压氧舱、大型发电机等设备已提前搭建完毕。营区中央,驻训结束即将回撤的新疆军区某部于连长迎了上来,他和张连长一起交接清单,检查物资种类、数量和损坏情况。

  新疆军区保障部张参谋介绍,现场搭建好的这些大型设施也是“公物仓”的物资,由于体积大,入库出库耗时耗力,便“化繁为简”,让接收和交接单位在“公物仓”信息平台做好备案,实现“虚拟出库和入库”,顺利过渡使用权。

  “到位即用,用完交接,交完即撤,如今的高原驻训新模式,减少了来回归还、领取物资的人力物力运力。”张连长说。

  野战沐浴帐篷内,打开花洒,热水倾泻而下;食堂操作间内,高压锅炖的红烧肉香气四溢;班排宿舍,温暖如春,制氧机24小时供氧……漫步驻训场营区,记者边看边听,感受着高原后勤保障的“加速度”。

  主席习签署命令发布新修订的《中国人民内务条令》《中国人民纪律条令》《中国人民队列条令》

  长期以来,美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制天权的争夺。为在攻防对抗中占据主动权,美太空军将太空机动性视为核心能...

  当前,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,低轨卫星星座已成为大国太空博弈的新赛道,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启...


分享到:
下一条没有了
BOB半岛·(中国)官方网站

分享到:

400-123-4567
Copyright © 2012-2023 BOB半岛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0045号-1